国资68亿接盘世茂239亿项目通昭配资,房企债务重组现关键转折
房企债务突围战:68折国资接盘VS民企10年债期拉锯
从融创680亿清零到88%资不抵债:房企生存裂变实录
深圳停工3年地标重生启示录:房地产新周期生存法则
房企半年考:滨江0.57%负债率VS世茂473%困局
深圳龙岗世茂深港中心的命运转折点来得颇具戏剧性——这个2017年由世茂以239亿元拿下的地块,曾被视为对标前海CBD的地标项目,却在停工三年后迎来新生:深圳龙岗区国资委以68亿元接手,折价幅度超过70%。该工程被正式列入2024年区重点建设项目名录,由区级领导直接督办推进。这起国资接盘案例,恰似当前房企债务重组浪潮中的一道缩影。当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周期,债务重组已不仅是企业的求生通道通昭配资,更是行业涅槃必经的烈火熔炉。
2024年房企债务重组呈现典型的三级梯队分化。第一梯队以融创、龙光、为代表,重组进程取得实质性突破。7月11日披露的公告显示,融创境外债务重组已获得75%债权人支持,680亿元债务将实现清零,五年内无需兑付本金。这一成果源于其提出“债转股+资产处置”的组合方案,其中21个核心项目被纳入处置清单。同期龙光地产的境内债重组方案通过债权人投票表决,涉及29.6亿元债券实现展期;旭辉则同时推进境内外债务重组,境外方案通过率超90%,境内方案预计将债务周期拉长至9-10年。
第二梯队的重组攻坚战仍处胶着状态。世茂集团在3月获得法院批准115亿美元境外债务延期方案后,实际经营却未见根本改善。其最新财报显示净负债率达473.2%,意味着资产总额仅为债务规模的五分之一;更严峻的是现金短债比低至0.04,相当于百元债务仅对应四毛钱偿付资金。类似困局在佳兆业身上更为突出:1181亿元短期债务面对不足7亿元的现金储备,资不抵债程度高达88%。这些企业虽避免破产清算,但经营造血能力尚未恢复。
第三梯队已丧失自救能力。恒大地产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,位于广州南沙的恒大汽车生产基地用地被无偿收回;阳光城多地项目遭遇司法拍卖;奥园集团三笔美元票据违约后触发交叉违约条款。此类企业正面临资产处置与债务清偿的无情倒计时。
行业资源分配呈现出显著两极分化。国央企阵营展现出强大资金储备能力,其中保利发展持有货币资金1342亿元,华润置地1313亿元,中国海外发展1068亿元,招商蛇口1015亿元——这四家仅占TOP50企业数量的8%,却集中了行业超43%的可用资金。融资渠道优势更为显著:6月发行的“24苏高新MTN002”债券利率低至2.13%,同期新城控股发行的美元票据利率却高达11.8%,融资成本差距超5倍。
民营房企阵营出现明显战略分化。滨江集团坚守区域深耕战略,其杭州单城销售额占集团总量的82%。高端产品溢价使其在销售下行期维持健康指标:扣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57.88%通昭配资,现金短债比高达3.58倍。财报显示其在建项目平均净利率达12.3%,远高于行业均值。龙湖集团采取防守型策略,资产负债率维持在51.7%低位,今年新增土地仅四宗,却投入45亿元升级“龙湖天街”商业品牌。集团主席吴亚军在股东会上直言:“安全比规模更重要。”
转型阵痛期企业仍在艰难求索。碧桂园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降35%,却逆势签约四个商业运营项目。业内消息显示其商业运营收入已连续三年下滑,2022年12.9亿元,2024年仅6.3亿元。万科则陷入土储结构困境,长三角区域土储占比不足15%,导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滑46%。为缓解1583亿短期债务压力,其年内已向深铁集团融资210亿元。新城控股资产负债率维持在79.8%高位,123亿短期债务与103亿现金储备仅能勉强维持平衡。
债务重组成败关键在于资产质量。国资入局主要聚焦核心资产盘活。除龙岗世茂项目外,厦门国贸收购的融创翔安项目已完成复工;山东国资平台接手恒大济南超高层地块;华融资管对奥园珠海翠微村项目提供35亿纾困资金。这类交易呈现共性特征:收购价约为原始投入的30%-50%,受让方均为地方国资平台,项目多位于核心城市核心区位。
市场化重组呈现多元创新模式。7月8日金科股份公布“资产处置+债转股”方案,计划出售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等地的三个持有型物业,同时将永续债转化为普通股。雅居乐采取“资产包捆绑销售”策略,将中山写字楼与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项目打包给中航信托。最受争议的是正荣地产方案:债权人需接受本金30%的折让,剩余部分转为股权+物业置换券组合。上海票据交易所数据显示,此类资产置换类方案整体接受率仅为52%。
优质土地资产更易激活。北京海淀区东升镇地块经债务重组后重新上市,被中海地产以54亿元竞得,楼面价较三年前上涨13%;广州白鹅潭聚龙湾地块由珠江实业接手后成功引入太古里品牌,溢价率达28%。与之对比的是三四线项目困境:河南建业地产将开封“七盛角”文旅项目标价从32亿降至19亿仍无人问津;融创西双版纳文旅城以6.3折挂单9个月未成交。
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成为必修课。中国金茂将资产负债率目标锚定67%,采取“处置开发中项目+增持运营中资产”策略。公告显示上半年其新增两座金茂览秀城,同时退出合肥滨湖地块等五个项目。绿城中国则实施“现金流分级管理”,建立“7天内/30天内/90天内”三级预警机制。7月披露的信息显示其将单项目开发周期压缩至55天,部分项目实现拿地45天开盘的行业新纪录。
融资工具创新拓宽生命通道。保利发展成功发行40亿元租赁住房专项公司债,票面利率3.15%;华润置地的30亿碳中和绿色债获得3.3倍超额认购。相比之下,民营房企更多依赖资产抵押融资:龙湖将北京长安天街项目抵押获取26亿元贷款;旭辉以上海旭辉企业大厦为底层资产发行类REITs募得18亿元。值得关注的是滨江集团创纪录的低息贷款:凭借AAA评级,其杭州望江新城项目获得年化3.1%的开发贷,创民营房企融资利率新低。
精细化运营补血日趋重要。华润置地2024年上半年投资物业实现租金收入102亿元,同比上升18.3%,其中深圳万象天地单项目贡献超12亿元。万达商管二季度新增轻资产项目八个,管理输出收入同比增长42%。大悦城控股在三季度报告透露:北京西单大悦城品牌联名活动带动客流增长35%,营销费用率下降1.8个百分点。这些数据印证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正在成为趋势。
政策工具箱持续释放积极信号。住建部披露的“白名单”项目已达7.5万个,涉及融资需求4万亿元;央行延长“金融16条”适用期至2026年。市场端已现触底迹象:6月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上升21.4%,北京、上海二手住宅成交量创年内新高。更为关键的是融资环境改善:东方金诚报告显示上半年房企信用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22.8%,AA级以上主体融资占比上升至78%。
当规模神话让位于价值创造,财务指标重新定义企业优劣。滨江集团在杭州申花板块的“滨江揽云”项目,凭借铝板幕墙、三层中空玻璃等配置,实现溢价超周边15%仍当日售罄。华润置地深圳北站项目的“住宅+万象系商业+长租公寓”开发模式,将整体IRR提升至14.3%。这些案例揭示新生存法则:产品溢价能力取代土地增值红利,现金流管理优于规模扩张。
这场债务重组浪潮的核心启示在于:房企不再迷信高杠杆奇迹,开始尊重商业本质。那些能够以债务重组为契机重构资产负债表,凭借差异化产品穿越周期,通过精细化运营兑现价值的企业,终将在行业新生态中找到立足之地。正如深圳世茂深港中心重启施工现场悬挂的标语:“沉舟侧畔千帆过”,正是当下行业变革的最佳注脚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